河北易县:生态打底 旅游“生金”
河北易县狼牙山滑雪场,游客络绎不绝。 冯英华摄
河北易县将生态、文化、旅游、扶贫4项工作整合到一起,实现了从靠山吃山到护水绿山、从“卖资源”到“卖风景”的转变。
虽然已经进入冬季,但到河北易县太行水镇和易水湖景区游玩的客人依然络绎不绝。
“以前这里有搞网箱养鱼的,有建水上平台的,把水都搞臭了。自打进行治理并发展旅游后,水变清了,环境变好了,来旅游的人也多了。”从小在易水湖畔长大的导游程弯弯说。
据初步统计,易水湖景区从2012年游客不足8万人次,增加到如今的60多万人次;同时,景区还吸引了旅游新业态项目入驻,带动当地近5000名农民就业。
易县位于河北省中西部太行山区,总面积2534平方公里,有着“八山一水一分田”的地貌,是著名的革命老区。这里矿产资源丰富,曾为华北地区最大的玄武岩生产基地。过去多年,易县靠吃“资源饭”换来了地区经济的快速增长,但同时也对环境造成了较大损害,不仅经济发展出现回落,也严重影响了当地百姓的生产生活。
为改变这种状况,易县通过深度调研和系统研究,决定将生态、文化、旅游、扶贫4项工作整合到一起,以实现“1+1>2”的效果。
经济要发展,生态是底色。易县打响了全面的蓝天、碧水、净土保卫战:严格控“煤”、控“尘”、控“烧”、控“排”,持续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,深化大气污染联防联控;全面建立和实行河长制,全面加强砂石料场治理,全面开展白洋淀上游流域生态环境综合整治;强化矿山企业整治……截至目前,全县林木绿化率达到55.06%,实现了从靠山吃山到护水绿山、从“卖资源”到“卖风景”的转变。
以生态打底,让文化生辉。易县古称“易州”,有1400多年的建成史。县里广泛发动社会力量,挖掘整理非遗项目。截至目前,全县已经挖掘整理国家、省、市、县级项目共计41项。在全力进行发掘的同时,易县还十分注重将其引领走向市场,其中易水砚、绞胎瓷、燕都铜雕、创意文化石等产品不断推陈出新,促进3万多农民进入这些行业。其中仅易水砚雕刻就有企业100余家,年生产能力达到1600万方。不仅促进了万人就业,同时也形成了对旅游产业的强大助力。
以生态打底,有文化支持,做旅游自然事半功倍。易县是旅游大县,有300多处历史文化遗存,40处国家、省、县三级文保单位。易县采用既让产业变绿,又让绿变产业的发展思路,大力发展全域旅游,带动百姓致富。全面启动了清西陵和狼牙山两个5A级景区,易水湖、太行水镇和燕都古城3个4A级景区的创建工作。其中,易水湖景区重点推进3100米步游栈道、易文化商业街暨综合服务区等一批旅游新业态项目,被命名为“国家级水利风景区”;“恋乡·太行水镇”项目被确定为全国“公司+农户”旅游扶贫示范项目。全县全域旅游业态呈现快速发展势态,2017年接待游客764万人次,实现综合效益38亿元,分别增长64.2%、63.4%,促进就业达5万人左右;全县农民人均收入达到8298元,比上年增长11%。(经济日报-中国经济网记者 宋美倩 通讯员 冯英华)
-
2020/10/15
-
2020/10/01
-
2020/09/30
-
2020/09/28
-
2020/09/24
-
2020/09/21
- 非遗在旅游中活起来,旅游让非遗更加精彩
- 2020“走红军走过的路”徒步穿越系列活动(炎
- 国内“最适合”旅游的两座城市,几乎没有“
- 2020年首趟“京和号”旅游专列北京开行
- 文化创新与旅游,打造数字旅游新体验模式
- 喜讯丨成都阿狸田野农场荣获“2020中国文旅目
- 大荔县召开全域旅游综合体建设工作座谈会
- 蓝精灵点燃万圣节日狂欢,上海世茂精灵之城
- 携程大数据:丽水中国十大私人旅游目的地
- 未来已来 景区可期——2020中国未来景区大会
- 抓住四个着力点 让文化旅游带来更好体验
- 文化游、品质游、度假游 “新旅游”时代来了
- 生态旅游助脱贫—台江县“旅游+产业”创新旅
- 2020世界旅游小姐中国总决赛在长沙望城启幕
- 来密云潮鱼集品净水鱼
- 国庆中秋旅游专列抵博,为博乐双节游添“火
- 乡村旅游:除了田园农庄,不妨再多点文化风
- 石家庄正定坚持旅游兴县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
